共建和谐:科学宗教与发展论坛在澳门成功召开

 

2009年10月20-21日,“共建和谐:科学、宗教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和澳门巴哈伊教总会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和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近120名学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巴哈伊信仰者等出席了这次会议。

 

srd

 

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吕晋光司长、 巴哈伊教澳门总会主席江绍发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副所长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吕晋光强调本次研讨会选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刚过,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前夕这个特别的时段在澳门举办,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她表示包括巴哈伊教在内的澳门宗教界人士真诚拥护 “一国两制”,爱国爱澳,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 服务社会, 造福人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江绍发博士代表东道主致辞,他说,积极开展对话,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是社会行动话语构建的主要成分。在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话语构建无疑具有积极和建设性作用,这也是新崛起的巴哈伊社团文化的一个主要成分。金泽副所长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改革开放的30年是国家与宗教并行发展进步的30年。宗教界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努力发挥积极作用,也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迎来了黄金时期。他从“和谐”、“文化”和“慈善”三个角度阐述了宗教在中国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并表示拥有亿万信众的中国宗教,一定会顺应时代的要求, 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人民的福祉做出特殊的贡献。

  

200910 2

 

本次研讨会就多项议程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研讨,主要有:第一,科学发展观与对待宗教。吕晋光指出,用科学发展观对待宗教是与时俱进。做好宗教工作的必然要求,必须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应当尊重人权,遵循国际准则和国际法制,全面贯彻宗教工作方针,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贾建平以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宗教为题, 探讨了宗教信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宗教信仰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热心公益, 能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气氛。 哈英敏以巴哈伊教为例,在“信仰的纬度下”,主要探讨了科学与宗教在发展观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蔡德贵以美国的发展为例,指出,科学并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精神问题没有办法靠科学解决, 在面临国际纷繁复杂的变化之际, 宗教可以解决科学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宗教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还“大有用武之地”。庞秀成从现实国策、 学术角度以及现实需要方面为出发点, 重点探讨了科学与宗教的概念、界定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马景从新文化运动人手,回顾了新文化运动中对科学与宗教的界定,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对宗教的批评态度,指出在科学发展给宗教界带来的冲击的同时,中国基督教学者和伊斯兰教学者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诠释与回应, 推动了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与调适。 王宏海探讨了科学与巴哈伊教之间的关系, 界定了科学、宗教与哲学的界说,分析了新兴宗教巴哈伊教的现代性、开放性、超越形、世俗性、宽容性、融合性、务实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指出,巴哈伊教在可持续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陈建光主要以香港为例,探讨了香港宗教界在构建和谐氛围的经验和模式,指出香港“没有政府规范用以定义、操纵和管理宗教”,宗教团体全是“自发、自愿、自治、自由”地发挥各宗教的优势,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及实质的贡献。徐以骅以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为例探讨,认为当今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宗教的作用越来越从隐性转为显性,全球化的趋势更放大了宗教对国际关系和各国政治的影响。指出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跨学科实证研究以及超越描述性个案研究而建立宗教作为自变和因变量影响国际事务的理论框架应是宗教国际关系/政治研究学术的后续发展。吕耀军探讨了宗教现代发展的新范式,主要以巴哈伊教为例,认为巴哈伊教作为一种新兴宗教,在当今社会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有:与现代社会关系的问题,与科学的问题以及与传统宗教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三层关系仍然是巴哈伊教需要努力解决问题。汪燕鸣以世俗化与新兴宗教的关系为题,探讨了新兴宗教如何面临世俗化的问题。

 

第四,巴哈伊教的研究, 吴云贵研究员在多年研究巴哈伊教的基础上, 对如何理解巴哈伊教所主张的“宗教同源” 之说、如何理解巴哈伊教视域中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以及如何理解全球精神文明建设的五项指标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宗教与科学属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个是知识,一个是信仰,既有互相对立的一面,又有“和而不同”的一面,二者相互尊重。 刘陆晶主要探讨了巴哈伊教的和谐观, 指出巴哈伊教和谐观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内心的和谐。 并对巴哈伊信仰者在全球实践和谐理念作了相关的考察。刘诗雅、许宏、杨晓平等主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巴哈伊的教育理念以及在世界巴哈伊教徒中的实践。

 

第五,社会转型与道德重构,胡德平探讨了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指出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中国人割断了自己道德的根,破坏道德的本;第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第三法制的不健全,第四信仰的缺失。认为在当今社会道德重建已成为中国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宗教界应该积极发挥宗教道德的约束功能,进一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郭长刚以社会转型与道德秩序重构为题,探讨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历史上宗教在社会转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新兴宗教在当今社会转型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积极为社会服务。

 

第六,其他宗教方面, 还有一些学者从儒教、 道教、 佛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视角, 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宗教如何发掘其蕴含的和谐理念, 进一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奉献各自的余热。

 

200910 3

 

尽管这次会议的主题围绕着 “科学、宗教与发展”, 但探讨的议题比较广泛,内容比较丰富,参加人数也很多。闭幕式中,主办方,协办方以及与会学者对这次大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总结和反思,并确定了下次会议的主题以及举行时间。

 

此次会议发表文章近70篇,会议发言和论文辑录为《共建和谐:科学、宗教与发展研讨会文集》(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出版,2010),中国宗教学会会长、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为文集作序 (Word Doc)(PDF)。

  

200910 4

                                                   

  

本文摘编自以下报道

 

巴哈伊信仰中文网:澳门—科学、宗教和发展论坛

中国宗教学术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会议在澳门召开

马景:《“共建和谐:科学、宗教与发展”暨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上一条: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

下一条:人类宗教与社会发展——心灵与世界公民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