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
本文来源:李维建:《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6期)
2010年9月21日, 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 研讨会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个研究所、 山东大学、宁夏大学、 香港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以及社会各界热衷于巴哈伊教研究的学者共30余人参与讨论。
作为一种新兴的世界宗教, 巴哈伊教主张 “宗教同源,世界一体”, 以其调和传统与现代、 宗教与科学的现实姿态,已在全世界赢得了600余万的追随者。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宗教“回暖”的整体态势下,巴哈伊教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巴哈伊教现象逐渐引起各界学者的关注, 大陆已成立多家巴哈伊教研究机构。 这次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6篇,分为以下四个主题展开讨论:一,“巴哈伊教与社会”;二,“巴哈伊教思想研究”;三, “巴哈伊教:宗教比较与对话”;四,“各国巴哈伊教考查”。 本次会议最具特色与实践性的部分是关于 “各国巴哈伊教的考查”一组的讨论,学者们以个人实际田野调查为基础,介绍了乌干达、美国、中国大陆、以色列等地的巴哈伊教发展状况及面临现实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看法, 对与会学者全面深入认识巴哈伊教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巴哈伊教宗教思想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重点聚焦于其神秘主义思想。 学者们以巴哈伊教经典为基础,从文明对话的角度论述巴哈伊教宗教思想渊源、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有学者提出,巴哈伊教的神秘主义至少有两个源头, 一是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 一是苏非神秘主义。关于苏非哲学与巴哈伊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二者宗教追求上的区别:苏非“在个人与真主交流之中所获得的那种修养和境界,将成为苏非个人奉行的生活之道和行为准则,主要体现为‘个人善’。而巴哈伊教则将这种个人与上帝的交流转变为人与人的交流,把信仰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 每个巴哈伊信徒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为整个社会的改良而努力,主要体现为 ‘社会善’。”蔡德贵教授综合各方面的资料, 对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与巴哈伊教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曹云祥是清华真正的创建者, 以前的教育史研究显然没有注意到曹云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王希博士比较了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形而上思想的相似之处, 认为不仅在巴哈伊信仰和伊斯兰教之间,而且是在所有的启示宗教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的精神结构, 它会在具体的信仰和宗教层面表现为诸多的共性或近似性。黄奎副研究员认为,通过对比伊扎布特、巴哈伊教的意识形态,可以得出结论:以“斗”为根本特征的伊扎布特与以“和”为终极诉求的巴哈伊教,显示出伊斯兰复兴运动中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取向, 也给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构建提供了新的发人深思的异域镜鉴和思想靶标。李林博士认为,巴哈伊教主张的天下一家, 宗教同源的主张本身就蕴含了一种以积极态度和正面方式应对当代宗教多元现象的思想。 因此,理解巴哈伊宗教多元论的独特之处构成了当代宗教多元论的一个必不可少内容。马景博士则探讨了什叶派乌里玛对巴哈伊教态度的转变过程。
本次会议最具特色与实践性的部分是关于 “各国巴哈伊教的考查” 一组的讨论,吕耀军、李维建、战萍、王宇洁等学者以个人实际田野调查为基础,介绍了乌干达、美国、中国大陆、 以色列等地的巴哈伊教发展状况及面临现实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看法,对与会学者全面深入认识巴哈伊教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
与会学者通过这次研讨会,获得了新的信息,加深了对巴哈伊的理解和理论思考,颇有收获。
(作者李维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条:宗教的社会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以色列海法召开(2011年12月)
下一条:共建和谐:科学宗教与发展论坛在澳门成功召开(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