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与精神生活暨第三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宁波召开

 

2017年5月13日-15日,“修行与精神生活” 暨第三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浙江宁波金峨禅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宁波金峨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等联合主办。宗教人类学工作坊是由陈进国、杨德睿、黄剑波等学者发起, 意在回应目前中国社会研究较少关注的制度、结构、框架以外的“内在世界”的现状, 从“修”“文”“化”等内涵丰富的概念出发, 探寻宗教学和人类学领域里新的研究进路。

 W020170516530395572940

 

此次工作坊是继2015年6月在海南玉蟾宫举行的“世俗时代的修行”和2016年9月在茅山举行的“修行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社会” 之后举办的第三次关于“修行”议题的研讨会。参会者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共50余名,既有人类学、 宗教学、 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体育学等专业学者,也有琴棋书画艺术专家;既有资深教授,也有在读的研究生;既有无神论者,也有宗教修行者。

 W020170516530395471841

 

工作坊议程分为十个单元, 包括 “修行人类学的学理反思”、 “修行与精神体验”、“修行与尘世生活”、 “修行与日常经验”、 “修行与身体实践”、 “声音感知与视觉”、“佛教居士的修行” 等七场主题研讨会、 两场书法及古琴文化交流分享会和圆桌总结会。 与会者围绕“修行”主题,从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民族学、 民俗学等专业角度, 探讨内容不仅涉及到佛教、道教、巴哈伊教、基督教、天主教、 犹太教、伊斯兰教、 民间信仰等与宗教相关的修行实践,也涵涉了琴棋书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内容探讨。

 

以会议第三场“修行与尘世生活”为例,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绍发副教授以“家庭:人类灵修的道场”为题,认为参与一个新文明建设就是整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灵修的主要空间。 并在此背景下,对巴哈伊社区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分析。江绍发先生还进一步推荐了一系列家庭成员的灵性习惯,尤其是年轻家庭成员应该培养的习惯。 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张一兵博士以  “一种知行合一的修行生活:澳门巴哈伊团体的考察”为题, 试图通过2013年9月至今笔者对澳门巴哈伊团体的社区建设活动的田野调查,参与同‘世俗时代的修行’话题相关的生活模式探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梁建华以  “修谦卑之心行服务之道: 巴哈伊信仰的修行与精神生活探析”为题,从分析巴哈伊信仰的修行目的和修行方向着手,进一步考查探析了其修行方法和修行路径。

 

20170517001739315

 

此次工作坊充分展现出磋商、 平等、尊重、开放之学术对话风景。在15日上午的圆桌总结会上,与会者纷纷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新视角、 新形式的赞赏及体验收获, 并根据这次研讨会的报告内容,共同分析探讨了修行人类学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以及需要规范的一些关键词和概念。

 

研讨会之后,陈进国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并邀请大家于2018年相约终南山的修行人类学工作坊,进一步深入探讨“修行”相关议题。

 

本报道摘编自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网站:修行与精神生活暨第三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浙江宁波召开

 

相关报道:中国宗教学术网:修行与精神性生活探析——第三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宁波召开

 

上一条:第四届宗教经典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青岛召开(2017年6月)

下一条:大同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讨会在曲阜召开(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