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讨会在曲阜召开
2017年4月22—23日,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齐鲁学刊》编辑部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单位共同协办的 “大同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曲阜召开。 此次会议是主办方继2013年6月在威海举行的 “大同思想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和2014年10月在尼山圣源书院举行的“大同思想与人类未来”之后举办的第三次以 “大同思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4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会聚于曲阜师范大学,共同探讨不同文化中蕴含的大同之道的内涵及其相关社会实践途径。
适逢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开展文化对话与交流,深入探讨大同之道,对于促进和谐世界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显然有独特的意义! 研讨会开幕式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进主持,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宏斌分别致辞。会议议程分为四场,上下午各两场。与会者围绕“大同思想”为中心,从哲学、 宗教、 科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专业角度, 涵盖个人、 婚姻家庭、社区、国家、世界层面,深入探讨了包括儒家、巴哈伊、道家、犹太教、 佛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萨满文化等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大同智慧及其相关社会实践路径。
会议第一场由广州大学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雷雨田教授主持,共六位学者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韩星教授在“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发言里,强调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就是由 “天下为家”经过礼治,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又超越了“家天下”而达到 “天下为公” 的 “官天下” 的理想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的现代表达。中国政法大学林存光教授在 “家国天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的报告中提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家国作为理解、建构天下秩序模式的基础,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时代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反映了对家国与天下辩证理解为基础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家国为每个人提供归属感、 认同感, 另一方面,又需要我们寻求超越, 以家比喻天下,培养彼此关联、相互依靠的共同体理念。 山东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谢桂山研究员从 “文明互鉴视阈下的伦理民族性与普世性” 考量--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的一个比较视角” 探讨了圣经犹太伦理和先秦儒家伦理的特征, 指出两大伦理体系都发现了普遍的道德规律--金规则,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并且提出了普遍的道德原则--人道原则, 即在圣经犹太伦理中的本质表达是“爱”, 在先秦儒家伦理中核心体现的“仁”; 二者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普世伦理思想资源。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仁国教授则把2013年新华社的 “去美国化” 时评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系起来思考, 分析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认为在这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深度融合的时代,只有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才能共克时艰、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只有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才能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 中国领导人积极倡导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一个长时段、 全覆盖、 多层次的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全球治理模式,其特点是 “联动”,核心是 “合作”。 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明副研究员在其“‘大同之道’学理述要”报告里,通过“大同之道”的原典内涵和历史衍化述要,指出“大同之道“不是抽象化的理想状态,而是“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是融汇雅俗、内化西学为时中担当的人文礼教返本开新时代的自觉开启。 第六位发言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孟凡礼讲师则从 “现实基础”、 “历史依据” 与“文化认同”三个维度,探讨了以儒家文化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现途径。最后,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涂可国教授对第一场的发言内容做了总结点评, 继而学者之间也就相关专题进行了交流互动探讨。
研讨会的第二场由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审杨春梅主持, 共有七位学者发言。 第一位发言者涂可国教授首先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墨子的责任伦理思想,其一是“贵义”的道德责任价值取向,二是注重功利追求的责任伦理特征三是以君子责任为中心的责任主体,四是以自强、 先民、 利天下为基本内容的责任结构思想。他认为墨子的责任伦理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由于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的过分膨胀导致责任缺失的道德危机现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我们应当去粗取精, 结合人性实际现状和社会世俗化的特点弘扬墨子责任伦理思想的人格性和人民性追求而剔除其过于理想化的成分。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张宏斌博士紧接着在其 “和而不同--儒家大同之道的要义” 发言中深入剖析了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下大同及小康社会的涵义。 指出其呈现出的价值表达和信念理想,是公天下的现实下群体之间共通的原则、 单元体之间相处的法则,而 “和而不同” 则是既定现实或理想图景中彼此相处融洽之法门。 他进一步分析归纳了儒家所倡导的大同之道的三个本质内核, 其一是 “和为贵”;其二,不同是和的内在张力和动力; 其三,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第三位发言者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的修建军教授在 “各行其道,方能大同--再论 ‘和心’ 作为一种文化心态的意义” 主题发言中, 从发生学意义上的“和”谈起,到儒家典籍的“和心”概念, 指出“和心”思想体现了儒家和谐社会的当然之则,其终极向度是 “平天下”,即天下和平。强调我们追求天下大同,首先要基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品端研究员的发言为我们梳理归纳了日本朱子学派的开创者藤原惺窝的主要理学思想。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刘云超副研究员的报告则从 《周易》的《同人》和《睽》两卦的详细解读入手, 分析认为《周易》中 “同人于野” 的大同思想是人与人和谐的最高理想, 而求同存异、 和一不争的思想是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使之和谐的基本原则。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红霞副教授结合新出简帛 《唐虞之道》 和《容成氏》,对 “天下为公”从公平公正的选贤原意,演变成 “天下公有”的思想发展变化历程做了详细的典籍考据。指出我们研究思想的发展, 一方面需要正本清源的考察,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思想传播过程中被改造和填充的新内容进行探究,进而了解思想观念对社会发挥的价值。 第七位发言者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韩锋副教授则通过众多古玉形状和经典考据,生动阐释了玉文化与大同之道。 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对此场发言做了总结点评, 并在互动环节引申谈到了“大同教”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大同路上的实践和影响。
午餐之后继续进行研讨会第三场。 此场会议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张宏斌博士主持, 共八位学者做了专题发言。 第一位发言人蔡德贵教授续其之前的《孙中山和巴哈伊信仰》研究, 通过查证到的更多史实和文献资料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和巴哈伊信仰的密切联系以及清末民初时期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影响。 广州大学的雷雨田教授对《西方之星》《巴哈伊新闻》1910—1935年美国和加拿大巴哈伊协理会的定期刊物)中有关中外大同思想的专题文章做了简介, 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外大同思想的交融。 第三位发言者是专程从英国飞回来参加会议的牛津大学在读博士、 兰州交通学院万兆元副教授, 他在“民国大同思想中的婚姻观--以《大同书》和 “大同教” 为例”的报告中, 详细对比分析了《大同书》和 “大同教” 的婚姻观,认为二者虽都强调男女平等,都提倡结婚, 但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观。《大同书》规定了短期的一夫一妻制, 将婚姻彻底世俗化,解构了家庭是为未来的大同世定做的成品; 而大同教(巴哈伊教)则规定了长期或者终身的一夫一妻制, 强调婚姻既是身体的结合又是灵性的结合, 肉体应该从属于婚姻的灵性目的, 明确指出婚姻是一项神圣的制度,强化了家庭,既为未来更是为当下所定, 是引领信徒走向未来大同的一条途径。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吕耀军教授发言的主题是 “伊斯兰苏非主义‘大同思想’对巴哈伊教的影响”。 他认为伊斯兰苏非思想中的一些 “世界主义”的概念和思想,影响了巴哈伊宗教思想的产生、改革和传播。德州学院许宏副教授在“‘多元性之统一’与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的发言中分析指出在不同文明之间, 不仅需要跨越界限,同时也需要承认并相互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谐共处,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文明交流互鉴” 思想,实现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 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第六位发言人复旦大学的吴正选博士的主题是 “巴哈伊信仰人类一体原则的国际政治学意涵”。 他首先分析了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国际秩序战略及其不足, 进而探讨了巴哈伊信仰站在 “人类一体” 的新视角确立的新世界秩序构想, 指出其作为一种备用的国际体制的蓝图具有的若干基本特点, 认为它为人类社会朝着和平繁荣的国际秩序演进提供了一种乐观的参照。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的梁建华博士在其“巴哈伊信仰的大同价值观探析”报告中,梳理解析了巴哈伊信仰的大同价值观及其实践路径,认为巴哈伊信仰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躬身服务社会的实践,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多元统和实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与启示。 来自广东的易劲鸿教授为大家系统梳理了 “《大同书》版本和传播问题”, 他发现在《大同书》的版本与传播过程中, 从钱定安到章锡琛、 周振甫到姜义华、张荣华到马洪林等,不同时空背景下,都展现着文本基于真实性捍卫基础上合乎时代的解读, 呈现了文化自信、 学术严谨与学术尊严等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人民大学的韩星教授对此场会议八位学者的发言内容一一做了总结点评, 之后与会学者们又对巴哈伊信仰的宗教大同思想是否受到了伊斯兰苏非思想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探讨。
万兆元副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第四场,由于有提交了专题论文却因故未到者, 现场发言学者共四位。 其中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邱文元副教授发言主题是 “从小康儒学到大同儒学的演进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从历史原因和政治学角度, 把儒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在一个新的语境下做了解读。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高情情老师则从佛教的精美造像入手,做了“宗教与大同之道--青州龙兴寺背屏式造像飞天体现的大同思想”报告,她通过研究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飞天造像, 认为由飞天构成的祥和、融洽的意境, 与中国历史上人们所向往的社会理想--大同思想不谋而合。 两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在读研究生也积极主动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其中张琳同学的报告以清代的八旗满洲萨满文化为例, 从哲学基础、精神信仰和文化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萨满文化和大同之道的关系。 王一鸣同学的 “《大学》与大同之道” 报告则从《大学》文本出发,结合其他儒家经典文献,总结了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认为要实现大同之道, 离不开儒家最基本的修身思想和忠恕思想。山东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谢桂山研究员对这四位学者的发言做了总结点评, 肯定了几位年轻学者的研究视角, 尤其指出高情情老师能从飞天佛像联系到大同思想, 其研究维度和方向都非常有新意。 点评之后是与会学者之间就各文化中的大同相关实践的互动讨论。
香港大学、 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的宗树人教授在研讨会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指出, 相较于前两次召开的关于大同思想的主题会议, 此次研讨会的内容普遍更注重实践意义层面的深刻探讨, 范围也更广泛。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回到中国传统主流的求大同思想, 更是回到了现代思想的真正内涵, 这样的探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于整个世界都是很有意义的。 宗教授分析了人类社会当下的潜力和重大疾病, 以及冲突、对立思维模式和机制的危害,分享了巴哈伊信仰关于 “一体性”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社会正处于集体蜕变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大同这个理想来指导人类前进! 大同思想在中国有很深的思想历史根源, 也是巴哈伊信仰的核心思想,但我们如何才能不把大同思想仅仅看做一个空洞的理想, 而是从自身开始, 扩展到家和亲人、社区、国家及至整个世界?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多元和整体、 个体和集体的关系? 我们如何构建一种能够展现大同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机制来合理分配资源,实现人类文明的繁荣?… 这些有关走向世界大同的若干思考不仅仅启发了与会者之间更多深刻的探讨, 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前行的路上继续不断地去思索和实践。
4月23日,主办方安排与会学者们实地参观了曲阜的孔府、孔庙和孔林,让大家进一步亲身感受了传承两千多年、蕴含着大同智慧的中国传统儒家气息和儒家文化精神。
(梁建华撰稿)
相关报道:“大同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曲阜师范大学官网)
上一条:修行与精神生活暨第三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宁波召开(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