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下一家》第66期(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7年1月)
【澳门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与巴哈伊教澳门总会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于10月14-15日在澳门世贸中心举行。
研讨会的目在于探讨一个崭新的教育模式,为澳门及邻近地区的教育者、参与制定教育方案的政府和私人教育机构以及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广大民众提供参考、对话以及合作的机会。来自社科院及巴哈伊教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巴哈伊教澳门总会的代表在发言指出,由于社会的进步源于知识的产生与传播,所以,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策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育。最初,教育的重点主要在于一些基本内容,如课程设置、行政管理、师资培训、教育技术以及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关系等。尽管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但大多数的教育方法却无法释放和开发人的潜能。传统的学习方法只是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加以积累,但并不能使他们领悟到人类的不同知识领域与外部社会现实之间的本质关系是什么。由于强调吸收客观事实而不重视理解重要概念和过程,这就使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的不足更加凸显,而且教学内容很少涉及与个人生活的目的和道德有关的方面。
目前这种形势要求我们重新全面审视人类的知识系统,探索如何能用整体的方式加以研究和扩大。教育应努力培养包括技术、艺术、社会、道德与精神等内容的综合能力。这样,个人才能得到均衡的培育发展,人生更加充实和富有意义,进而成为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在这方面,科学与宗教必须紧密合作,开发出新的课程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
中国社科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俊荣认为,道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巴哈伊教经文所指出的:“在人类世界的每个地方都存在着进化所带来的阵痛,表明旧的事物正在消逝,变革时代正在来临。”面对发展变化,新教育方法必须旨在为建立新的世界文明,而不是为维护旧秩序,必须使那些积极参与新文明建设的人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她亦认为,当今人类社会,一方面面临道德沦丧、种族仇恨、暴力恐怖、家庭破裂、人与人关系的崩溃,另一方面,人类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世界共同利益和人类团体的意识正在加强。个人或团体、国家或民族必需响应全球一体化的召唤,但又不能忽略或贬低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与潜在贡献。
为建立新的世界文明,必须将道德教育的伦理目标与建立新世界秩序的政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宗教与科学协同、理论与实践结合、个人与社会共同完善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主任吴云贵指出,这也是因为 “巴哈伊教育思想源出于该教世界主义根本信念, 是巴哈伊社团努力构建和实现新世界秩序方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法手段。”
关于教育的方法,与会者认为乃是由教育者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所决定的。另外,教育方法还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密不可分,实际上,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巴哈伊教的圣文指出:“人处于物质的最高级和灵性的最初级──亦即,他是不完美的终点和完美的起点,他处在黑暗的终结和光明的初始,以致于有言道:人的情形有如夜之末、昼之初,意思就是有动物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而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教育人的灵魂,使得他天使性的一面能战胜其动物性的一面。”巴哈伊教亚洲洲际顾问团委员罗兰博士说,“培育人的精神本性,让精神本性来驾驭人的低级本性,这是人生目标的一个基本方面,因此也是精神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虽然巴哈伊经典关于人生目标的论述有多种形式,但我们从中可以确定两大主题:一是通过培育精神潜能来转变个人品格;二是通过无私的服务和实践精神原则来转变社会。”
研讨会建议教育者要在长期努力的基础上,给受教育者以“劝诫和解释、良好的忠告和教育”,从而将受教育者的精华展现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人的精华永远都会隐而不现。关于儿童教育,有人作了这样一个类比: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只空杯,而教育者就是那些努力填满空杯或写满白纸的人。而持有类似看法者也并非少见。有鉴于此,与会者建议我们应该有一个更为恰当的比喻——实际上出自巴哈伊圣文:教育者是导师或矿工,因为人好比“一座富矿,蕴含无价之宝;惟教育能显露其珍藏,从而使人类获益。”更重要的是:家庭或学校必须能为教育能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特别是儿童必须在没有害怕、被虐待、批评、嘲弄或尴尬的前提下安心接受教育。家庭、学校是关怀、爱及和谐的温床。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需怀着安全感去学习、成长与发展。
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善,如果用消极定义,就是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伤害别人就行了,即所谓“独善自身”。然而,历史表明,这种理念不仅无助于社会正义,反而助长了人对人的压迫;这种善对我们的时代而言是绝对不够的。教育必须使个人形成更强烈的目标感,不仅将目标指向改变自己,同时也要指向改变社会。要有效地做到这些,我们就应该要求教育机构能为其成员培养一些更实用的能力。人的能力是指业已开发的思维和行为的机能。它具有明确的作用范围和目的。同时,逐渐获得某种能力有赖于对相关资讯的吸收、对一系列概念的理解、对某种态度的发展以及精神品质的提高。
巴迪基金会项目官员花媚认为,教育的过程和目的,不仅在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乎他们所在社区/社团的发展。这一双重目的也就必然包括个人的自身成长及其推助社会转变的能力的发展。在巴哈伊信仰的启发和引导下,围绕这一双重道德目的的多种教育专案已在世界各地涌现。 花媚女士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一个由FUNDAEC开发的(设于哥伦比亚的一个受巴哈伊信仰指引的非政府发展组织, 其专案已在世界十多个国家实施)且取得显著功效的专案案例。 FUNDAEC的经验和这个名为“社会行动准备(PSA)”的专案实例为这一双重目的和巴哈伊教育行动的其他指导得以应用提供了参考模式。
本次的研讨会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也的确是另一类式的长征。在这个进程的下一步,我们有必要解决有如以下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把精神、社会和物质教育融入教育体制并开发怎样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为建设现时代培养所需要的人材?我们将用什么方法来逐渐发展这种新内容?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从宗教中获取活力和启迪同时又具科学性的新道德教育框架的基础是什么?在提倡灵性教育时老师/家长面对哪些最大的挑战?在把灵性教育融入教育活动时,需要那种类型的支援机制?家长需要那些支援系统才能确保其子女获得灵性教育?学术界和宗教界的相关从业者完全可以在这些问题代表的领域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以期释放个人的灵性力量,让他们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代表团成员有:金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吴云贵,全国人大代表,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主任;周燮藩,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巴哈伊教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永辉,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等。
另外,在澳期间,社科院的学者还与巴哈伊的学者们就“巴哈伊教的新世界秩序观”进行了学术交流。发表的论文包括:《混乱的时代中秩序的出现》、 《宗教间关系及对新世界秩序的意义》、 《“大同世界”理念与世界新秩序》、《新世界秩序和布殊政府的单边主义》等。
上一条:人类宗教与社会发展——心灵与世界公民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2008年6月)
下一条:巴哈伊教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思考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周庄召开(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