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 卓新平
现代社会治理不可避免会触及宗教与社区的关系问题, 其中涵盖政治、 社会、 文化等方面, 属于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一般而言,文化是社会发展潜在的精神力量,社区管理和建设自然不离其文化因素,文化会使人具备良好的素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健康、良性发展的可持续社区,已是我们社会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如何在我们今天的城乡社区构建中体现其“文化味”, 打下可以持续的坚实基础,一个重要方面是应该重视并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宗教信仰所提供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意境,从而使我们的社区既有现代社会发展的风格与韵味, 亦有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日久弥新的民族精神, 给人留下展示时代气息的“清新”和反映历史久远的“深蕴”,使我们的社区具有凝聚人世共同体的“魅力”和体现精、 气、 神,追求真、善、美的“灵魂”。 可持续的社区是鲜活、能动的社会共同体, 供人品鉴、 给人启迪。 这种和谐家园使人感到温馨, 给予人精神寄托。所以,人类发展中的可持续社区乃蕴含着信仰的力量。
中国以往的社区管理方式是 “单位”式,即以“单位”为界而将社会分割。而这种“单位”主要是封闭性、内涵性的“小一统”结构,从而使得扩散性、开放性的社区发展得很不成熟, “单位人” 的意识极强,“社区人” 则是为辅的、生活性的。甚至宗教的社会形式也基本上是 “单位”或 “准单位” 式的构成, 以“内涵”式存在为主, 基本缺少“外延”式的社会扩散。但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原来社会“单位”意义上的构建在减弱,即使是保留下来的“单位”也不断将其社会功能转移、外传,使“单位人”有了更多的社会依存,其社会活动空间及相应的社会责任、义务也进而加强。目前,新的 “单位”形式有着明显的变化性、暂时性与不稳定性,甚至是临时的、随意的,让人无法预测、难以把握,从而也不再被人视为稳固的社会基础性的存在。反映当前时代潮流的术语一有主动性的“走向社会”, 二有被动性的 “推向社会”,人们的社会意识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强。 同样,当代中国的宗教随着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宗教团体不再是以往“单位”意识特强的机构,宗教活动及其结社是弥散性、 流动性、基层性的,而且已经打破“单位”界限,有着更多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如此一来,真正的社区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和成熟。人们的社区意识开始加强,亦意识到其参与社区共建的责任与义务。 社区成了真正的“家园”,共建美丽家园、维护美好社会秩序及氛围,遂成为社区成员人人相关、人人有责的事业。而当代宗教团体自然也处于这种新型社区之内,成为这一社区的真正成员。宗教一方面受其社区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对社区发展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与社区的关联凸显,宗教对可持续社区构建的意义及影响也逐渐呈现出来。
现代社区从其在中国亮相伊始就具有异彩纷呈、 复杂多样的特点。 从大的方面来看, 中国有各种政治特区和经济特区, 如实行 “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享受民族优惠政策的民族自治区, 政策宽松、有利于经济发展先走一步的经济特区和各种经济开发区等。从小的方面而言,中国则有着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居住的生活小区,各种商业区、行业区、文化区和公众活动区等,甚至也有着多样的民族社区、宗教社区等。其成员不再是有着密切行政联系的 “单位人”,而是具有开放性社会特点的自由公民组合体、社会共同体。 其共同承担的社区建设及社区责任已打破各自“单位”的界限而使同一社区的民众有着共同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联,有着维系大家共同生活的秩序和规则,同时也就有着大家都需遵循的社区共同原则和法规。若再深入探究我们则会发现,这些新型社区要想长久、可持续地发展,就需要社区文化、社区意识、社区精神与社区鲜活的灵魂。中国现代社区的开放性发展可以使我们联想并关注当代世界社区的现状及处境,形成比较研究的意识及必要。
宗教与社区是什么关系?宗教在社区建设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宗教能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过去所没有细想的,也不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然而在今天却是我们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当我们意识到宗教是社会大家庭的自然成员、是社会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时,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以往的误区,以客观、积极、开明、乐观的态度来审视社区中的宗教,发现其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其可持续发展观,而这种观念不是孤立的,显然与人类社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之间也有着复杂的交互或互动作用。为此,我们应该认真观察和研究各种宗教的可持续发展观及与其相关联的社区意识和责任,从宗教本身可持续发展的考量扩展到对宗教发展与人类社区可持续发展之内在关系的思索和体认。当然,无论对于宗教还是社区本身,可持续发展都不仅仅是某种观念或理论,而有着理论与实践结合、观念在现实中体现的积极意义。所以,我们的研究既是宗教学的、人类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政治学的和经济学的,是对社区理念和社区管理二者结合的思考,是要推动社会实践的尝试和实验。由此而论,研究宗教与可持续社区的关系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跨越性甚至超越性探究。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在各种宗教与可持续社区关系研究中,巴哈伊信仰的可持续社区理念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巴哈伊作为一种新兴宗教,也代表着一种新型社区实验模式,其社区建设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着许多成功的社会实践。如其他宗教一样,巴哈伊注意到社区建设所需要的社区凝聚力,其基本构成或形式包括文化传统、民族意识、政治理想、时代精神和宗教信仰等。一般宗教都会把其信仰精神看得很重, 视其为推动社会发展、引领社区建设的“潜在的精神力量”。这种意义和作用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而与其他宗教所不同的是巴哈伊更强调其社会依属和社区融入,其“内涵”性“教会”与“外延”性社会有更多的交织和融合,最终达致一种有机共构、水乳交融的境地。除了在社区中的融入和发挥作用之外,巴哈伊社团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宗教社区模式,其对自身灵性资源的创造性运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所以,从基层群众的思想和需求来看,我们的社区建设不应该完全拒斥宗教灵性资源,而应该充分发挥宗教信仰的积极作用,对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现代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精神资源的支撑,此即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所在。我们的社区不只是物质性的城乡景观与程式性的机械构设,而且还需要社区文化、社区信仰,体现出社区精神和社区生命。这种精神和生命当然会反映出其灵性之所在,包括宗教信仰的超越境界和人生意趣,从而为社区注入存在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宗教追求的意境是超然的,但在其指导下所进行的宗教实践之场景却是人间的、现实的,这两个维度之间的 “打通”是我们在研究宗教的理想与现实之关系时所必须认识到的。因此,巴哈伊社团在现实社会中以现代观念和社区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就颇值得我们研习和总结。
在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 我们的宗教研究也在发生“范式的转变”,即更多地注意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作用。对于复杂多元的宗教本身,我们强调其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和积极精神,主张对之加以积极引导,从而使有着厚重历史积淀和灵性资源的宗教能够在现代社会建设、现代社区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智慧和经验,发挥其内含的正能量,进而有机地融入现代社会,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也理应对巴哈伊信仰有着更多的研究,推出更好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