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作者:唐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00507

 

[2005年7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美国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协会(Pacific Rim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obal Ethics)[…]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印度、日本、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协会主席饶宇安出席会议并致词。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各位专家、学者就“全球伦理”问题从宗教、教育、卫生、商业伦理、环境伦理、民族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了专题演讲和深入研讨。

 

“全球伦理”(The Global Ethic)观念是由瑞士宗教思想界汉斯•昆(Hans Küng)提议并倡导的,随着1991年“世界伦理基金会”的成立、1993世界宗教会议(the 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通过《走向全球伦理宣言》(Declaration towards a Global Ethics),乃至1997年互促委员会(Interaction Council Congress)通过“人类责任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for Human Responsibility),“全球伦理”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全球伦理”观念的提出也反应了在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世界上,文明冲突日益加剧、多元化格局日益凸显的今天,寻求多元性中的同一、谋求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准则和道德底线已经成为人类最急切的呼声、最殷切的期盼。与会期间,专家、学者们的研讨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针对“全球伦理”概念本身及其内涵,专家学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宗教所吴云贵研究员在发言中重申了“全球伦理”的含义、基本准则以及对全球伦理的不同理解和诠释,并认为“全球伦理”概念的提出,表达了世界各国宗教界人士的一种善良意愿,如果人类都能遵从全球伦理所提倡的共同性的伦理道德准则,就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新秩序。与吴云贵研究员的发言相应,联合国前政治事务专员 A•阿巴迪博士(Abdelkader Abbadi)在《未来全球关系中的道德价值观》中,对那些伴随新兴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出现的新的、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做了详细描述和深入透视。他认为无论我们居住在何地,我们都将面临共同的全球性问题:冲突、环境问题、移民、疾病以及人口的增长,我们也将继续体验到文化与文明的相遇与冲撞。然而当前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心同类的命运,在当今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中,社会各部分纳入和参与国际问题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除对全球伦理观念进行正面的阐发外,也有学者对“全球伦理的实现如何可能”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的吾敬东教授通过比较亚伯拉罕宗教系统与中国宋以后的社会伦理,论证了普遍伦理的实现或可能。韩国庆熙大学重建人类社会中心教授康勋号(Sungho Kang)一方面肯定了全球伦理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对现代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一些不健康因素进行反思。宗教所沙秋真女士从世界上存在的不义和纷争着眼,提倡一种“从我做起”的伦理价值观。宗教所王俊荣副研究员则对全球伦理建构过程中,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全球化的利弊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深入阐释,认为人们应该将“全球伦理”作为一个理想的目标、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来追求。

 

许多专家、学者从一些具体的、实际的视角对“全球伦理”观念进行了诠释。其中教育和卫生问题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在教育方面,学者们探讨了教育在和平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平教育对于建立全球化价值观的贡献、公民教育与宗教教育的作用等问题,甚至有的学者还对加州公立学校中道德教育进行了考察。针对卫生健康问题,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健康学院教授罗伯特•J•弗雷(Robert J• Kim-Farley)谈论了21世纪全球健康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中蕴涵的伦理问题,国际营养科学联盟秘书长奥斯曼•盖莱尔博士(Osman Galal)考察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公共卫生图景的转变问题,他认为这种转变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平等和公正。

 

会上学者们所关注的具体问题远不止停留于教育和卫生两个方面,日本学者池田寿美子(Sumiko Ikeda)试图对当前乌兹别克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进行探究。前印度美国研究会会长Y•D•普莱萨德教授(Yuvaraj D•Prasad)分析了甘地“建设一个美好、和平、神圣的世界文明”的“和平社会观念”。宗教所曾传辉博士分析了全球伦理思想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郑筱筠研究员考察并总结了南传佛教与云南傣族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晏琼英女士探讨了“宗教民族主义”在印度南亚次大陆产生和发展的各种时代条件,以及它遭遇的困境和带来的难题。另外,还有些学者谈论了商业伦理的可能性以及从巴哈伊视角谈论了惩治腐败的问题。

 

中国学者们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全球伦理”观念进行了解读。宗教所单纯副研究员认为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与全球价值观具有“基本的共性而可以相 互发明”;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德邻教授认为《老子》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因其对人类终极价值或信仰伦理的执着,可以看作是建构和落实普世伦理规范所不 可或缺的主体性基础”。宗教所王志远副研究员探讨了儒教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启蒙运动及其出版物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宗教文化的层面谈论了“全球伦理”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建平教授考察了巴哈伊和灵明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努力中所体现的全球伦理观念问题。宗教所黄夏年副编审探讨了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中所蕴纳的全球伦理思想,认为太虚大师的思想反映了“全球伦理”的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佛教思想在全球伦理的重建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李建欣副研究员在佛教的一些教义思想和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之间进行一种比较和对话。纪华传博士探讨了人间佛教与全球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主张在“典范转移”的新时代,人类应该尊重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差异性,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和偏见,在智慧的层面上平等地交流。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蔡德贵教授认为与上帝独一论、宗教同源论、人类一体论相一致,巴哈伊教提倡一种平等的经济思想,主张把精神准则应用到经济体制中,形成了以消除极端贫富为核心的经济观。宗教研究所周燮藩研究员针对以社会正义和扬善惩恶的现世诉求为核心的伊斯兰教的伦理,从教法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研讨会是在2002年6月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届“全球伦理”学术研讨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协会再次携手举办的一次更大规模、更具影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它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探讨、比较并交流了各自关于伦理道德的观点,寻求不同价值观、方法论得以对话的根基,也让人们对构建一个和平的世界、爱的世界,乃至我们目前正致力于其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怀憧憬和希望,它为中外学者在宗教研究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方面搭建了一座永久而坚固的桥梁。

 

参见:

 

唐晓峰: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第153-155页)

 

参阅:

 

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约稿函(英文)

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

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

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卓新平

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饶宇安

 

相关报道:

 

1998年,第一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2002年,第二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洛杉矶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