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

 

全球文明研究中心旨在推动来自多元背景的中国人士参与有关社会发展与文明建设的全球性探讨。中心秉持“人本性高贵”的信念,依托科学与宗教两大知识体系,有机结合社会实践经验,遵循“研究—行动—磋商”的工作模式,致力于将灵性视角与道德原则引入公共探讨之中,从而推动一个新兴全球文明的发展。

 

背景

 

全球文明研究中心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界与中外巴哈伊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晶。民国时期,在清华校长曹云祥、农业专家廖崇真以及美国旅华记者玛莎•鲁特等人的推介下,巴哈伊思想在中国产生过一定影响。中国政界和学界的一些杰出之士,如孙中山、杜亚泉、胡适、周作人、包世杰、邓洁民、张仕章等,都对巴哈伊原则有所了解,有的还做过深入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与巴哈伊社团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展和深入。为了进一步促进这种交流与合作,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于2007年在香港成立,并注册为非盈利组织。

 

合作伙伴

 

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的合作伙伴多为学术机构,也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宗教团体等。中心已与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多家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或正式合作关系。合作探讨涉及巴哈伊信仰与中国,科学、宗教与发展,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教育与社区建设、宗教经典翻译与阐释学,世界公民意识,全球治理以及“大同”思想等多个主题。

 

工作原则

 

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向不同社会、学科、民族和宗教背景的人士开放。虽然中心最初所受到的启发源自巴哈伊信仰的思想和社会实践,但其活动不具宗教性而纯属学术性质,并且欢迎来自不同信仰或学派的观点。另一方面,尽管我们的活动以研究、教学和思想交流为主,我们也坚信知识的生产与应用是一项人人能够且应该参与的公共活动。为此,中心努力倡导一种多元共融的探讨文化,既不带党派或宗派之见,也不受教条、争论和分裂之害。这种探讨应该发挥人的高尚追求,始终保持学习和求真的谦卑态度,从而做到既能鼓励参与者分享不同观点和意见,又能加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